其实最理想的状态是家长不和老师打交道,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
理论上来说,孩子交付给学校,接受学校教育服务,孩子一切正常,孩子和老师打交道就行,家长干嘛要和老师打交道呢。
实际情况可不是这样。
01
几年前,我录过一节微课,有18000多次收听,可见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关注。
即使身为教师的家长,在和自己孩子的老师打交道方面,似乎也有很多困惑。
学校办公室里偶尔也会为怎么应对孩子的老师“集体备课”。
大家似乎都生怕自己“表现不好”“拖了孩子的后腿”,甚至怕“影响了孩子的前程”。
从大的方面说,这体现了孩子教育在每个家长心中的优先等级和重视程度;
但另一方面反映出,老师似乎并不好打交道。教师整天开玩笑说自己是服务行业,
但你到酒店吃饭,什么时候为怎样和服务员打交道焦虑过,备过课?
记得有一次我到孩子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让我作记录,那可是开什么会都没有那样认真过,尽己所能地把字写好,分条分目地记了好几页。
我的一个同事,自己当班主任班里黑板报从来都是学生出,但因为她是语文老师,孩子班主任把班里的黑板报交给她,她是满口没问题,还“谢谢老师信任”,大中午的跑到孩子学校,从设计到绘画到书写,忙得不亦乐乎。完成拍图片给班主任请求“指示”,还把地上垃圾打扫干净、挪动的课桌摆放整齐。
学校的一个领导说自己去开家长会,因为学校有事,去晚了,被孩子老师当面批评,不敢抬头;开会时,学校有急事办公室的老师又不停打电话,不得不出来接电话,又被老师批评,点头倾腰,连连道歉。
大家看,生活中大家是甲方,也是乙方,还有错了位的甲乙方。
患者到医院要“讨好”医生,家长到学校要“讨好”老师,显然都是不正常的。
按理说,大家都是正常人,互相尊重,共同配合,平等交流就好,不必表现得过于热情或谦卑。
过分“表现”的背后,有家长的原因。
其中一个逻辑,就是吸引老师有限注意力资源向自己家孩子身上倾斜。
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做到极致,虽不一定会有意外的福气,或许关键时可以防止不必要的晦气。
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下,久而久之,老师也可能有问题。
比如找家长做很多事情,以期效率更好,质量更高,班级评比更优秀。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但又怕“得罪”教师,这会给他们带来负担。即使家长很热情主动——这也是事实,部分家长想参与点学校的工作——但也应该拒绝,因为很多活动是要让孩子来做的,家长做就失去了教育活动的意义。
比如领地意识过强,完全不照顾家长感受。比如家长会迟到的严厉批评,和家长谈话时的盛气凌人。一个朋友说给老师发信息从来不回,让她很困惑,我看了下信息,确实是必要的咨询和信息确认。老师还要提高服务意识。
当然,我总体上感觉,老师和家长的关系越来越适当,现在比以前好。
未来会更好,家长和教师既保持适度的距离,又为了孩子共同努力。
02
今天主要从教师感受角度,提醒一些和老师打交道要注意的细节。
先说线上沟通。
1、三个时间段不要打电话。
教师行业作息大多有规律,打电话时注意下时间。
早上8:00之前。除非十分紧急。
这个好理解,大家早上都很匆忙,加之老师这个点要看早读、检查学生到校情况,布置班级工作等。
所以即使给孩子请假,也是发信息为好。
中午12:00-2:00。
教师多数有午睡习惯。
晚上10:00后。
高中家长因为陪孩子晚上睡得晚,常常没感觉,我自己以前就经常十点多接到家长电话。
另外,给老师打电话,如果当时没接,就及时发个信息,说明事由,方便教师看到时回复。这当然是不仅对老师了,给任何人打电话都应该如此。
有一个朋友和我抱怨孩子老师不回电话,我就问他有没有发信息,他说没有,我说这不能怪老师。现在各种推销广告特别多,陌生号码大家都不回复的,打完电话第一时间发个信息,或直接说明事由,或提出请回电。
我们文化里,大家都有一种特别的敏感,都希望自己受到特别对待;不过要替老师想一想,他面对的是几十个甚至一两百个家长,没存家长的号码是完全正常的。
不能打电话别人没回,就自己生闷气。
2、尽量发信息
第一,发信息能说明白的,一定不要打电话。
第二,不管是短信,还是微信,还是QQ,有事直接留言。
千万不要发什么“老师在吗”“老师忙吗”“老师在上课吗”“可以问个问题吗”之类的话。
快节奏社会,大家都很忙,一定要开门见山,有事直说。
另外,要“短平快”,一句顶一句地说,非必要,不聊天。
教师常要面对很多家长,发信息肯定要控制时间的。
我自己感受很深,因为在网上招摇,微信好友特别多,特别怕家长聊天。不回复不礼貌,一条条回复又常苦于时间。
还有,孩子刚上寄宿制的学校,有的妈妈不要在家心神不宁地每隔10分钟给班主任发个信息。
有家长给一位班主任发信息,“请班主任通知孩子每天要吃点好的,注意营养均衡”;
还有一位家长发信息“请老师每天上午7点、中午12点、晚上9点,提醒孩子准时吃药”;
还有位家长说“老师,我家孩子胆子小,能不能您每天鼓励他两次”……孩子高中了,又不是幼儿园小孩子,有些信息要考虑清楚再发。
尤其是刚开学,班主任是最忙的时候,家长也是最想发信息的时候,我第一次直播就过说,“体谅老师”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关注细节,有时体现为要克制自己的“胡思乱想”。
3.群里发言
实话说,班级QQ群、微信群之类现在比以前好很多。
发早上好的、求点赞的、卖产品的、拉选票的情况没有了,群的功能聚焦于服务孩子学习。
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谢谢老师”刷屏。
老师正常通知个事,不停地鼓掌献花,“谢谢老师”,全班都来一遍,这个要适当,否则本来是想让老师开心,却搞得很尴尬。另外会影响通知传达。
03
如到校沟通,一定要做好准备。
一个是要明确要和老师交流多长时间,方便老师安排。
另外,要提前准备好沟通内容,提高效率和质量。
孩子有哪些情况需要和老师同步信息,自己和孩子相处有什么样的困惑,需要了解孩子在校的哪些情况,希望老师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不要问笼统的问题,XX在学校最近表现怎么样?最好是先分享孩子的情况,然后再问具体的问题。
可以适当介绍孩子性格特点,以前的学习状况,方便老师对孩子提供帮助。万不可长篇大论,老师最怕的就是孩子妈妈从自己怀孕开始说起,说二十分钟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呢。
另外,要有边界。适当介绍家庭情况,不要把老师当成倾诉宣泄的对象。大多数男教师都对学生的妈妈流泪控诉老公的情况手足无措。
也有些家长在自己行业是翘楚,是领导,是专家,容易有优越感,要注意保持平等友好沟通的态度,因为这时你是家长,沟通对象是老师,不能像在单位开会一样——有的人在身份切换能力较差。
不提过分的要求。像座位问题、班干问题,还是要从班级整体考虑,没有极特殊需要照顾的情况,还是尽量不要开口。
要传达对老师的信任感,这在沟通中很重要。
当然也不要说什么“孩子交给你我放心”“这孩子只听你们老师的话”之类,这固然是对老师的恭维,但也传达出家长想“不管不问”的态度。
另外,老师往往比较敏感,不要说“以前成绩不错,自从到了你这个班,不知道为什么就越来越差”这类的话。
不能怪老师多想,大家听听这个话,确实让人不舒服。
还有一条,我说过很多次了,和老师谈话,一定要叫孩子的名字,妈妈和老师交流时,满嘴“这个小东西”“这个小坏蛋”“我家毛毛”……大家可以想象教师的感受。
另外,沟通有请求要在老师的能力范围之内。
在孩子的复杂问题面前,老师的专业性是非常有限的。
比如,孩子玩游戏成瘾怎么办?孩子抑郁怎么办?孩子谈恋爱怎么办?老师也不是戒网瘾的专家,心理专家。
很多时候,老师只是提出一个大的方向的建议,具体还要靠自己和孩子慢慢“磨”。
大多数家庭,孩子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包括家长和孩子之间“边界”的划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不能指望老师能支个什么绝招,马上就给解决。
特别提醒一点,家长会的时候,不要围着班主任或老师,那天人多,说了大多都是记不住的,还是要发信息。
还有一条,非常重要。和老师交流后,回家不要急着评价孩子,尤其不要原封不动地转述给孩子,要指导、帮助孩子。
另外,和老师沟通后,要及时回应。比如老师找孩子谈话了,要及时发个信息,既能使这种帮助有持续性,也是鼓励老师的方式——要记着,老师也是需要鼓励的。
四
关于提建议。
首先要明确,即使和老师有些分歧,都是方法问题,而不是目的问题,家长和老师的目的绝对是一致的。
对老师有什么建议最好还是直接说出来比较好。多数教师是希望家长提出有益的建议,以使自己和班级工作更好的。
当然要是感觉这位老师没这个胸怀,就要特别注意方式,或者不如不说。
或者有的他根本改不了,就不要说了,比如对快退休的老师,说他普通话不好。
尽量不要在群里提建议,尤其是一些有争议的建议,人多,讨论中容易误会,产生争执,好建议反而难以落实。
提建议不能自私,要有全局观。家长是关注自己家一个孩子,而老师一个人对几十个孩子,站的立场不可能完全相同。
班里学生多,教师有时可能照顾不到每位同学,需要多体谅,不要“生闷气”。教育里需要太多“个性服务”,而一个教师的精力毕竟有限。
如果你不是教育工作者,最好不要提出一些学科教学的建议,要相信教师还是有专业性的。经常有家长和我说一些阅读和写作的话题,大多都是外行话。

最后,要呼吁一下,要善待老师。
我自己的感觉,老师这个群体真的是非常善良、勤奋和包容的,他们对待工作,对待学生,是非常感人的。
虽然教师都不喜欢别人评价自己像春蚕、像蜡烛,但如果没有奉献精神,没有大爱情怀,还真坚持不下来,尤其在现在这个教育的大环境下。
所以我们家长要尊重和理解老师,同时要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引导孩子尊重和喜爱老师。
网上不是有这样一段话吗: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与您孩子没有血缘关系,而真心为您孩子的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满怀期待,助其成才,并无怨无悔的“外人”。
互相理解,共同努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nshang6.com/8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