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正值国内素人选秀3.0时期,导师带队式的偶像选秀风靡,在吸收了这一时期选秀节目的特点之后,湖南台女性节目以网综《超女》回归,期望通过新形式延续经典。
赛制更新——选拔流程多样化
经过转型调整后的《2016超女》,其赛制在之前的基础上也有了变化,赛制分为海选、县级、市级、省级、总决赛。海选分别由十大地面唱区、芒果主战场、合作直通区三个部分的比拼组成。

节目通过连续5天的比赛直播,将选手们分为5人一组登台表演,随后评委给出晋级、待定或淘汰。最终由评委团决定60个晋级人选,另外40个名额从总人气榜和周人气飙升榜中选出,分别由两榜前20名选手获得。
选出100强后比赛采取“20名正式生+80名预备生+N名插班生”的模式,利用分班赛、考核赛、1对1淘汰赛等选出全国20强。

《2016超女》赛制的亮点包括了总决赛的“无评委”赛制,比赛采用了“三男神+一女神”的明星阵容。
男神们为三支队伍助力,女神则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出发对比赛解读。总决赛一共有十场,每场比赛通过pk赛、团队战、“超级代表”带队、反向车轮战等形式依次淘汰1-2位选手,第十场有四轮演唱,除第三轮(该轮由超级代表与四强合作表演)外,其他几轮分别进行一次票数统计,最后选出冠军。

转型调整后的《2016超女》播出平台虽然从电视转向网络并且结合了当时流行的导师带队制,与个人竞技式时的赛制相比,选拔流程多样,融入分班赛、考核赛等新赛程,其中“无评委”赛制是第二阶段女性选秀节目最突出的赛制特点,虽然赛制已升级,但其复杂程度却并未得到优化。
形象渐丰——展现方式双重化
针对《2016超级女声》,湖南卫视推出了衍生节目——《女声学院》。衍生节目,指在特定的衍生时期与历史环境之下,由传媒媒体所派生出的具有某种独到特质,能满足受众需求并具广泛市场前景的节目。

各平台在制作网综时也会关注圈层文化的垂直类综艺上,它们不只期望将受众变为节目的忠实观众,更希望将这些受众转化为粉丝,而转化的核心在于如何让选手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衍生节目可以通过新的场景设置使观众加深对每位选手的印象,贴上更多人物标签。
与快速发展时期的电视《超女》相比,这档衍生节目能填补选手形象上的一些空缺。在选秀主题节目中,受到时长还有观众注意力持久等因素影响,很难将所有选手的形象完整呈现,衍生节目则能填满受众的时间空白,增强受众粘性。

并且在选秀节目中一般是群像式叙事方式,更易导致选手在节目中份额不均衡的情况,这样选手形象也难以突出,而衍生节目通过各种角度来展现选手的性格、才艺等特征,使其形象更立体,满足受众的好奇心还有期待感的同时也有益于选手人气的增长。
早年选秀节目多以舞台上的竞技比拼为主,选秀形象的展现只出现在选手宣传片以及衍生节目中,吸取之前电视《超女》的经验,网综《2016超女》在选手形象的呈现上有了明显的改进。

《女声学院》提供的宿舍环境能够将选手们在生活场景中的真实样貌展现出来,选秀节目自身的竞技属性注定其节目充满紧张感,在正片中淘汰时的紧张与刺激氛围在衍生节目塑造的坏境中却不见踪影;
节目组通过还原选手们生活化的一面,对她们的角色进行分工,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产生不同的印象标签,再通过节目中的展示和其它环节深化这些印象,最终使每个选手在观众心中都能有特殊的记忆点,同时受众通过这些生活化场面的内容能更快速的了解选手并与她们产生亲近感。

通常情况下,主体节目与衍生节目会在同一平台播出,或者主体节目在电视播出,衍生节目通过网络平台播出。
但是《2016超女》的主体节目是通过芒果TV播出,衍生节目《女声学院》却在卫视播出,这种安排是欠妥的。

《超女》引起的全民狂欢为它奠定了雄厚的受众基础,但在当时人们多是电视观众,当节目转为网综之后当年的电视观众会有多少能变身网络观众继续支持节目不得而知,将衍生节目放置已有广大受众基础的电视播出则会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
对于《2016超女》来说,衍生节目本是对选手形象补充的一部分,但是当大多数受众是电视观众时,这种形象补充或许会让人不禁迷惑产生换台的想法。

转型调整的《超女》不算成功,在节目结束后更有外界声音提出,冠军“圈9”的夺冠,只能说明其受到了某一文化领域的认可,并不等于大众文化的狂欢。
在湖南台女性选秀节目发展至第二阶段选手们形象渐丰,生活场景与舞台场景的两面呈现,主题节目与衍生节目的互相补充,给选手们形象提供了双重展现的机会,尽管在主体节目与衍生节目播出安排上存在不足,但是给之后的选手形象塑造提供了方案。

开启湖南台第三阶段女性选秀节目的“钥匙”正是原创选秀《乘风破浪的姐姐》,团队公演的节目形式让选秀节目不再是单纯的竞技比赛,更是一场视听盛宴,在此阶段节目赛制极大的简化,人物形象饱满,与前两个发展阶段形成鲜明对比。
赛制简洁——选秀环节简单化
从《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节目内容构成来看,舞台表演和教室练习的分量不相上下,节目压缩了投票环节,现场观众仅需按下手中的投票器,并且观众投票环节几乎被女明星们的拉票过程取代。

《姐姐》不论是赛制和赛程在复杂程度上与《超女》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以《姐姐》为例,一共13期节目包含了五次公演与一场总决赛,在比赛次数上已大幅减少。
30位姐姐依次进行初舞台表演并由评委打分评级,评委们从个人特质、成团潜力、声乐表现力、舞台表现力四个维度对选手进行现场打分,每项25分,总分100。选手们根据初舞台得分的高低,按顺序挑选下期表演曲目,分别组成3、5、7人的女团。

随后的比赛中,节目设置了随堂考核、复活赛、个人赛、合作赛等环节,但都遵从了以团队公演为核心的比拼形式,在第十二期两支冠军候选团分别以三人、五人和七人的组合进行对决,共带来了六首公演曲目,最后在成团之夜决定最终成团的人选。
这样的安排极大地简化了赛制,并且在维持比拼多样性的同时能将受众目光聚焦到表演本身上,明星竞演式的女性选秀节目重点已不在竞技,给观众带来最佳的视听享受是该形式的突出特质,因此赛制更需要被简化,让表演成为节目的主要内容。
形象饱满——塑造方式立体化
现今选秀节目的场景更为丰富,多元场景的构建让选手形象能实现从平面到立体化的呈现。舞台场景能够展现选手们在专业上的风采,生活场景能够提供丰富选手们人格、内在等方面的空间。

《乘风破浪的姐姐》能够实现人物形象立体化的前提在于与《超女》相比,参赛人数不是同一数量级,因此无论是从节目篇幅安排还是故事设定,《姐姐》更具备对每一位女明星形象刻画的条件。
与此同时,真人秀逐渐成为选秀节目的主体,它为观众提供窗口,使其能够观察选手在日常生活中的样子,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场景的变化,有利于选手形象的塑造和呈现。

由于《姐姐》的选秀模式混合了偶像团体选拔赛制,因此也内含这一赛制的特点,偶像养成类节目采用的赛制属于高压赛制,选手们需要在高强度、高压力、高紧迫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和训练;
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揭示人物真实的性格,人物真相只能通过两难选择来表达。压力越大,其所做的选择就越能够更加深刻且真实地揭示其性格真相。

与《2016超女》相似的是《姐姐》也推出了衍生节目—《定义》,由芒果TV自制。节目对话15位演艺圈女艺人,以女性视角为原点,通过多种维度呈现出属于当代中国30岁以上女性的“她力量”。由主持人刘烨搭配易立竞分别从公共视角和女性视角两个角度,看受访者们对待不同事物的态度以及如何选择。
这档节目一经推出就频繁登上了热搜榜单,易立竞的采访被大众称作“冒犯式采访”,在播出期间以易立竞犀利提问,直击采访对象痛点为核心的内容产生了许多话题;

但与《女声学院》不同的是,《定义》没有选择以姐姐的生活场景为背景来进行她们的形象刻画,而是选择了访谈的形式,主持人对出道多年的30+女明星发问,了解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向观众展示离开聚光灯之后的明星形象。
在不同的场景之间变换不仅可以延伸人物人设还可以延伸人物关系,衍生节目《定义》却将整个选秀节目的深度和内涵都提高,使得选手形象不仅有外部刻画,更有内在展露,实现立体化的塑造,丰满了选手形象。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头条群星10月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nshang6.com/35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