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逛了不少城市购物中心、社区街边大大小小的餐饮店,我发现其实总结下来无非几种门店模型。为便于理解,根据单店从轻到重简要的分为三种,并从客单价、面积、桌台数、翻台率、单店投资成本、月营收、利润率、前厅后厨运营这些角度做一些概括性分析。
对于想要快速了解餐饮的朋友来说,选择不同品类实际意味着对应不同的门店模型,相信只要逛过街就对品类对应的门店模型选择有初步感觉。想要更深入了解,只要看懂以下三种模型的具体阐述就够了。
零售型餐饮模型
这类模型以打包带走、外卖为主,门店面积10-30平米左右,甚至可以在5平米以内,稍微大一点的话可以有几个座位,但座位、空间、场景并非主要卖点。
客单价在10-35元不等。从广泛意义上来讲,便宜能买的起的人就多,订单数量多;客单高,受众就少。
门店人员最少可以是1个人,多则5-8人,门店现制动作比较多的话也会有10个人以上。

只讨论典型情况,在样本足够多的情况下,这样的门店平均每月做10万营业额是不错的,大约能有2万以上的利润,毛利率高的品类利润会更高,是典型的适合中国广大小生意人加盟的模型。单店投入控制在30万左右,回本周期在10个月到18个月之间。
非典型情况是,每个品牌在早期、在超级点位都会出现爆店,不到30平能做出30万甚至上百万的业绩。但那类门店不多,也不持续。
选址方面,这类店以社区、写字楼为主,需要一定的人流量。10万的营收,承租能力高则三四万,租金最好在2万以内。
咖啡、茶饮、卤味、酒、当前阶段的中式糕点是代表品类,对应的代表品牌有茶百道、九多肉多、街酒、墨茉点心局等等。
后端供给
这些餐饮品类,制作流程相对简单,为了给顾客体现价值,部分流程可以在门店现场展示或者强化展示,比如手打柠檬茶的手打过程。
要么就是制作过程大部分在中央厨房/工厂完成,门店后厨只进行非常简单的加工动作,比如失眠企鹅精酿啤酒馆只需要拧开酒龙头,像打热水一样简单。

前端门店
空间上不必追求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顾客大都随买随走。运营效率是关键,虽然门店制作流程可能很简单,但要在数个小时的长时间段内,多人协作、高节奏的重复完成这些动作,需要成熟的SOP和完备的培训体系(解决能力问题),以及到位的激励(解决意愿问题),并且需要总部强大的数字化工具支持,才能让门店伙伴专注在经营动作上,而非订货、考勤、报表计算等非经营性动作上。
由于与顾客接触时间较短,大都是微服务。门店的服务性动作主要是试吃试喝(增加进店率)、群呼(氛围打造)、售卖人员话术(提客单)、交货人员话术(提复购)等。这些岗位的动作可能是一个伙伴来完成,也可能是多个人来完成。
堂食/外卖小餐模型
这类模型堂食、外卖都会有,典型的品类是快餐,粉面类、米饭类。面积一般在60-100平米,餐位数量30个左右。
根据城市等级不同,客单价在15-40元之间,大家可以参考自己平时吃一顿工作餐愿意花多少钱。
这类店月营收15-25万是比较常见的。以25万月营收,20元客单价来计算,这代表平均每天要有400个人消费。外卖可能占比20-50%不等,占比太高了也不好,外卖单净利率低,不挣钱。这样的话如果有30个座位(实际有25个被利用就不错了),堂食翻台要7-10轮。
这类模型好的话,用人一般在4-8人,人员工资3-5万,人工成本在25%以内。选址偏向于写字楼、社区或购物中心的街区,月租金在3万以内为佳。

反过来说一句,之前我有个结论是:客单价30元以下的堂食型餐饮没必要进好商场(不追求单店盈利的除外)。好商场100平米以内的商铺租金大概率超过5万一个月,超A类商场这样的位置会在10万左右。
这样要想有15%以上的净利润率,需要做到50万以上的营业额,根据客单价反推需要周一到周四每天600单,周五六日每天1000单。以100平米的30个餐位来说,除去外卖,周末要翻台20轮以上。
假设每一单顾客就餐时长为20分钟,总就餐时长就是400分钟,这意味从11点到晚上9点,一直在排队,人流不断。这对于堂食餐饮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想有这样的承租能力,要么是更高的客单,要么是更高的动销率,即没有堂食的零售型业务。
后端
由于更多餐的属性,一般一个餐期要制作出200份以上的标准餐品,因此这类门店的后端同样需要较高的标准化程度,在中央厨房完成大部分制作,门店厨房只进行简单加工。门店厨房的岗位设计、设备选择与布局、动线设计、制作流程等都需要好好打磨。
前端
还是因为有餐的属性,门店前厅要有轻服务。门迎是前厅的核心岗位,职责是让更多人进店。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个岗位的价值,一个金牌门迎可以提升门店20%的业绩。
顾客进店后可以通过扫码点单来节省人力,但也要考虑自主扫码点单失去了给顾客推荐菜品、提升客单价的机会,在其他方面做一些平衡措施。群呼、热情话术、微笑等能够营造门店经营氛围的制度是服务的关键。
堂食为主休闲餐模型
休闲餐从客单五六十到上千元都有,这里只分析最广谱的客单五六十到150元以下的模型,分为两种。
第一种称之为小模型休闲餐。门店面积一般在300平米以内,现在越来越多的在200平米以内了。客单价根据城市等级不同在50元到100元左右,其中又可以细分为了五六十、七八十、九十到一百三个价格带。
客单价越高,顾客对于菜品、服务体验的要求就越高。举个例子,同样200平的店,客单价如果五六十,就可以放28张桌台或更多,会稍显局促;客单80元以上,一般要放不超过25张桌台。

选址时除了位置,还要选择商铺的面积,这里要结合出餐速度、平均用餐时长、翻台率、桌均营业额来考虑。比如,店比较小,130平米以下,大概能放12-14张桌台,这样虽然容易造成排队,但由于用餐时长的限制,可能一天翻台四五次营业额也只能做到1万多。选择大一点的铺,台数放多了,又不容易坐满、排队。这里面的几个要素要综合平衡考虑。
这个模型的店,营业额做到30万以上属于一般水平,四五十万是比较不错的,六七十万是非常好的,根据上面的简单算法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单店投入一般在100万以内,做到30万以上基本能在12-15个月回本,做到四五十万营业额能在8个月内回本。
租金成本一般在4-8万之间,加上买线上流量,总体获客成本要控制在10万以内,这样占营收的比例可以控制在30%以下。
如果标准化程度比较高,单店不忙的时候用人约10个,忙的时候可能16个甚至20个人,人工成本在5-10万,占营收比例要控制在20%以内。
第二种称之为大模型休闲餐,或者叫大餐。这类门店在300-500平米甚至更大,客单价在100-150元,典型的品牌如海底捞、巴奴、楠火锅。能开这么大店的品类只有超级大品类,比如火锅、烤肉、大型中餐。
单店投入往往需要300万以上,海底捞单店投入甚至近千万。回本周期就不好说了,专业玩家可以六个月回本,玩的不好就会血本无归,大概率还会开店花200,最终亏300。参考过去几年那几个明星代言的快招割韭菜品牌。
模型越大,对门店整体的运营难度越高,中央厨房、后厨同样追求标准化、效率,前厅更加注重服务,且客单价越高,服务越重。对门店管理者的要求也同步提高,一个大店的店长往往叫做店总,下属多达100多人,海底捞的店长年薪可以到100多万,因为他负责了一个年收入5000万的门店。这在互联网行业至少可以算大公司的中层、小公司的高管了。

上述三种模型,没有严格清晰的界限,很多品牌会做创新,尝试多种模型,比如喜茶既有第二种带座位的店,也有非堂食的喜茶Go店,最近沪上阿姨也尝试在购物中心开100平左右的大店,做出空间溢价,提升品牌价值。
从单店角度来看,投入成本和运营难度都是是从轻到重;但对于做成连锁企业来说,我认为差异不大。做成一个连锁品牌,都需要做好单店运营、提高标准化程度、产品研发、做好人才储备,进而继续往上游走,控制工厂、涉及原物料等等。
中国的餐饮行业,极度缺乏优质的供给。一个企业,起势靠流量,生死靠供给。搞原料、搞研发、搞服务、培养人,这些都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供给:产品和服务。
对于初涉餐饮行业的人来说,建议从更轻的模型开始做起,尽量少走一些弯路,少交一些学费。比较重的模型,更适合专业的餐饮从业者有了团队之后去尝试,一个店里要照顾的细节太多了。如果说开个奶茶咖啡店是做一个简单的工具App的话,那么做一个500平米大店就像是打造一个社区类App了,二者的难度不在一个量级。
写这篇文章花了两周,汇聚了近三年对行业的观察、实践与思考。如果觉得有用,欢迎转发、点赞。
当然,以上观点均为个人从业经验而来的一般性结论,如有不同观点可在评论区讨论,但别抬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nshang6.com/34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