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纯靠学历和加班奋斗就能获得持续进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靠拼学历成就了三代人,他们是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生人。
他们所处的时代,知识饥渴,人才饥渴,但凡能上个中专或者大专,都足以逆转个人的命运,甚至逆转整个家族的生存境遇!

靠拼命加班和奋斗也成就了三代人,他们是60年代末,70年代,80年代初生人。
他们所处的时代,有一句经典名言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只要肯卖命,只要肯努力,只要胆子大,只要往前冲,多数都能在野蛮成长的环境中乱中取胜!

80年代中后期到今天,无论是拼学历还是拼工作努力程度都不足以获取竞争优势和成功了。
于是,现在最流行的职场忠告有三句话:
第一句: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第二句:与其用低效率的努力来麻痹自己,不如躺平来得安逸!
第三句:别人三代人的积累凭什么要输给你寒窗十年!
——这一切,都昭示着,靠简单努力就能无往而不胜的时代彻底过去了,当代的青壮年职场人迎来了全新的境遇和竞争环境。

?【2】复杂竞争时代,是有智慧和有远见者的游戏
当下,有一些在常规思维和惯性逻辑下显得很“不正常”的现象。
比如,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去争抢一个小城市的事业编制。
比如,本科生,硕士生不去正常找工作上班,而且当外卖送餐员,快递员。
比如,原来从事大城市工业制造的老总到一个边远的乡镇去建中药材加工厂。
比如,大城市的高薪金领阶层放弃极其有前途的事业转战回到老家养鸡养鸭。
比如,把大城市的房子卖掉套现1000万,回到老家的县城过上财富自由的悠哉日子。
……
所有这一切不寻常的“套路”,或许正在给今天这个时代的人,掀开一扇新的窗户,这扇窗户里,或许正在酝酿未来的变局。

大城市遍地是金的时代结束了,甚至遍地是银的时代也结束了。大城市所谓的机会更多,不过是给中下阶层的幻象而已。其实每一个身处中下阶层的人都可以扪心自问:大城市那些看起来蓬勃生长的机会风口,哪一个属于自己的?哪一个是自己能抓住的呢?
复杂竞争时代,是有智慧和有远见者的游戏,不走寻常路,跳出既定的路径窠臼,或许才有阶层翻盘的一线机遇!

————————————————
?【3】县城的新中产的鲜明特征
要说县城新中产的整体特征,那就一句话:生活殷实,啥都不缺。
细细分析,会发现当下县城的新中产具有三个鲜明特征:

特征一:有房有车有子女
有房有车不说了,无论是哪里的中产,房车都是基础标配。
有子女更说明一种趋势。房车不稀奇,子女才是奢侈品。因为在小城市有子女涉及一系列硬件和软件条件的支撑。
有子女意味着男女双方的长相,健康状况,工作条件,收入待遇,都不会太差。
有子女意味着要么有钱请保姆,要么父母身体安康能照顾孩子。
有子女意味着买的房子一定不会小。
有子女意味着能承担一系列的养育成本,教培成本。

特征二:有资产有贷款也有存款
能称为县城新中产的,在县城一定不仅仅有一套住房,他们大概率在老城区一套住房,新城区还有一套住房。甚至还有门面房,还有1—2个车库。在全民理财时代,县城的新中产们也有基金,股票,存款。
当然,县城的新中产们,和大城市的中产们一样,他们有借款,有贷款。借款多半是用来创业了,贷款多半是房贷和车贷。
能借到钱或者能在银行贷到款的人,在县城来看,都是有能力,有实力的人。没有一定实力的人,是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他们的!

特征三:有圈子有关系有靠山
县城的新中产,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有自己的关系网,即便是送水工,他们也有自己的关系才能干好送水工。开一家小餐馆,免不了让自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单位的同事,孩子的老师等等成为自己的常规流量客户!
混得比较轻松的新中产,往往还有点靠山,这种靠山多指在一些县内的单位有资源,有比较优质的人脉。

————————————————
在县城或者地级市这种小城市,能够过上新中产生活的人,折射了下一个时代小地方的生存哲学和奋斗方向。经长期深入观察和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在小城市能过上富裕日子的新中产们,有五个隐秘的实现路径。

在小城市过上富裕日子的第一个隐秘路径:把大城市挣的钱迁移到小城市,别小看小资本聚沙成塔的力量
在大城市年薪10万的岗位其实并不少,但是在大城市的10万又算什么呢?
在大城市挣钱,攒钱,而在小城市落户立业,是如今很多小城市新中产的主力群体。
在县城买一套不错的房子,只需要60、70万,这点钱,只能在大城市买个厕所。最重要的是,小城市的房价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几乎不会太涨了,因为大部分县城已经失去人口增量支撑了!

一对青壮年夫妇就算在大城市送外卖,一年总能攒下5万、8万。辛苦10年,也就有了在小城市安身立命的本钱倘若辛苦20年,可以在小城市买一套房外加一个当街的门面房!只要有了门面,年迈时的生计总会有些依托,正所谓肥田不如瘦店。而且当街的门面还可以继承给自己的子孙,一个铺面吃5代,倘若一代人在县城积累一个门面,连续积累三代之后,你的子孙后代也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人阶层了!
不要小看代际积累的能量,更不要小看资本的力量!要在小城市过上富裕的日子,本质上都是从简单的积累开始的!

在小城市过上富裕日子的第二个隐秘路径:小地方挣钱的活儿不一定是坐办公室的活儿,别小看体力劳动者的收益
体力劳动在小城市,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因为小城市的青壮年人群整体不足,所以,小城市很多笨重的,费力的,危险的,耗体力的活计都缺人干。
所谓的机器替代体力,在小城市从目前看来还是天方夜谭!
大城市挣钱的人都在写字楼上班,可小城市在写字楼上班的人平均月薪只能达到4000左右。
在小城市,挣钱的岗位往往不是清闲坐办公室的岗位,而是体力型的岗位。

比如大城市送外卖月薪能达到8000,小城市大多数也能达到6000多。
还有建设领域的房屋粉刷工,城市更新所需要的塔吊工,架子工,筑路工,基建工。
服务领域的送水工,送气工,送奶工,搬家工。
处理脏活苦活的下水道疏通工,家政工,化粪池清理工。
特殊服务领域的病人护工,带孩子的保姆,残障人士服务工。
上面点到的这些工种,时下在小城市大部分是以天计报酬或者以小时计报酬,平均时薪可以达到40元以上,按照一天8小时计算,日薪320元左右,月薪在9000左右!
更重要的是,这些以小时计费的体力劳动者,市场需求旺盛,不缺活计,整年下来都有活干,运气好,服务好,身体好的人,年薪10万不是什么难事。

说实话,近几年在小城市的新城区买大房子的人,有不少人都是平日里看不起眼的“体力劳动者”。
笔者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他们可能是满手老茧,一脸沧桑,衣着不整的体力劳动者,但很可能也是在小城市里有两三套住房,一两套门面,手里还有个小公司的小老板!
他们通常是一家四口或者五口人(老人)住着150平米以上的房子,开着20来万的SUV,孩子上着小城里最好的中小学,啥也不缺。低调而朴素,从外表和穿着根本看不出他们的身价!只有当他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省城的重点中学去上学的时候,才会猛然发现,小地方很多有钱的人,其实都是“下力”的人!

在小城市过上富裕日子的第三个隐秘路径:能结识一些关系,或者取得一些资质,可以承接一些项目,别小看小地方做小项目的小老板
在小城市过得较好的人,一定不是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他们多数都能实现“抱团”,最理想的抱团方式是“有资源的人+有体力的人+有头脑的人”。
小城市成功概率最高的创业小组合有两种:

第一种:有一定ZF门路的人+有项目资质的人+投资的人+操盘人
这种组合是现在最挣钱的组合。毕竟目前有很多项目,其实都是在县,乡,村一级实施的。
拿下一个项目,周期两三年,只要扛过了资金链压力,可能就会获利数百万!

第二种:体制单位的投资人+有经营头脑的生意人
比如,最常见的是几个当地的老师合起来投资开一家小饭馆,然后聘请一个大城市干过厨师的人具体管理。因为几个当地的老师拥有了本单位同事和本地学生家长的客户资源。
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
总之,现在的小城市新中产里,最来钱,最滋润,最富裕的其实就是找到了第三种路径的人!

在小城市过上富裕日子的第四个隐秘路径:当地的主流在倡导什么就去干什么,小地方的某些事业有风险但有补贴之利可图,别小看小地方的“小风口”
前面已经列举了一些新的“不正常”现象,譬如大城市搞制造的老总投一笔钱到山区去种药材建药厂。比如,名校毕业生放弃大城市白领工作,去老家养鸡养鸭。
诸如这类例子,其实都是一些有远见的人,在提前踩点新一轮的财富周期。
毕竟,在一个讲究协调均衡发展的时代,每个地方都要发展才是初衷。不可能只发展大城市而忽略小地方。
农村的凋敝的确不可避免,但各个层面会想尽办法让这种凋敝来得慢一些。

比如,在合适的农村选一些可持续的产业项目就是重要的抓手之一。
如此,很多农村的特色产业项目其实都有大量的优惠扶持的,甚至还有大量的补贴补助。
其实,大家都知道,很多农村项目风险高,利润薄,完全是为了带动一个地方的普通人,但有远见的人知道一个道理:扶持什么就去干什么,挣得钱不是项目本身的钱,而是补助的那笔钱!
做了好事,分散了城市的风险,同时还能挣到钱。——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其实很多人正在低步入轨地试探。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大风口”,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小风口”。
农村的很多小产业项目,其实就是小地方的“小风口”。一部分有远见的人,在这卡点“小风口”。

在小城市过上富裕日子的第五个隐秘路径:自己先搞进编制内,再找个编制内的人结婚,把孩子也培养成编制内的人,别小看普通工薪家庭的组合力量
小城市的编制内真的有钱吗?答案是否定的!
一个小城市的编制内,年薪到手顶天七八万块!这点钱,在大城市,完全不值一提!
在小城市,一个家庭,如果只有一个编制内的人,那生活难言富裕,离新中产的差距不小。
但是,在一个小城市,一个家庭中,夫妻两人都在编制内,自己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如果都在编制内,那么这个家庭就有七八个人都在编制内,你算算,这个家庭的年收入规模是多少呢?

更重要是,小城市生活成本低,编制内的人吃饭问题单位解决,养老问题单位保障,医疗问题医保兜底,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一大家子人共同资助保障。
说实话,一大家子中,如果有4—5名在编制内,在任何小地方小日子都差不到哪儿去的!该有的都有,办事情哪方面都有人,社会地位在当地也一定低不了,生活滋润又悠闲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nshang6.com/27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