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和含义简短程门立雪,成语故事《凿壁偷光》?

匡衡凿壁借光的真实性

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说匡衡小的时候因为家贫买不起蜡烛,就把邻居家的墙凿了一个孔,把光线引进来读书。从而激励大家要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说实话,小的时候自己也被这个故事所感动所激励。只是觉得自己怎么也做不到。每每想起就用来鞭策自己。也从来不曾怀疑过。不过这些年,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多。那么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进一步论证这件事。

首先,这个故事的来源。它来自于《西京杂记》,这是一个笔记小说类作品,内容多逸闻轶事。作者就有点复杂了,至今尚未有定论,据说是西汉刘歆及其父亲刘向的手稿,由东晋名士葛洪整理成书,而后南北朝时的吴均又增加了自己的一些内容(有人说是篡改)。但是,主要的资料来源应该是刘歆的手稿。故事的具体内容在书中这样记录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那么我们可以推定(不是很严谨),这个故事的最初来源于刘歆。

第二,作者与匡衡的关系。主要作者刘歆,生于公元前50元至公元23年。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其父刘向也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大家。刘歆其人虽然是一个奇才,但是人品不敢令人恭维。与王莽勾结在一起,为人所不齿。后来竟想当皇帝,自改名字为刘秀(民间盛传下个皇帝名字叫刘秀)。后谋王莽,事泄后自杀。何其悲也。而匡衡,汉代经学家,生死具不详,少时家贫,后经过九次考试进入仕途。但是精通《诗经》,深得元帝好感,后在元帝时期官居宰相,在成帝居位后,曾弹劾掉官居中书令的宦官石显。但是由于贪污问题,被成帝贬为庶民,不几年郁郁而终。在这个事情,刘歆与匡衡均在官场,并且爱好有相同点。作为同样著名的经学家,身为黄门郎的刘歆对官居宰相的匡衡,那定是投去羡慕的眼光,要是写点吹捧的文章也是顺理成章的故事。所以,这样的一篇小文写出来,想必匡衡也是很受用的。我知道,这样的推理不一定能够服众,因为理由不充分。当然,我还有接下来的理由。

第三,偷光读书的实操可能。汉代的时候,肯定是没有电灯的,只有烛光。效果比现在的灯光相去甚远。假定与现在的灯光效果一样,你试试邻居的墙上有个孔照到你家后的光线是否能够满足读书的效果,照东西还凑合,要是用来读书确实费劲。时间长了能把人的眼睛看瞎。这是其一。其二,假如你在邻居的墙上凿了个洞,很快就会被人发现的。有生活经验的都知道,蜡烛一般都是放在屋里,假如墙上有洞,那么烛火就会向有洞的方向偏移,主人立马就会发现墙上竟然有个洞,洞外竟然还有两只人的眼睛,那还不拿东西把你的眼睛给戳瞎啊?退一步讲,假如这家人很有钱,蜡烛就放在院里一直明着,你在人家墙上凿了一个洞,那么很多动物就会没事来钻来钻去(如老鼠就是),结果你的这个洞就会越来越大,邻居很快就会发现,绝对不肯善罢甘休。你说说你凿壁偷光的可能性有吗?

所以,从实操上讲,凿壁偷光不可取,也不能做。从故事的起源上,是刘歆巴结匡衡的可能性比较大。

综以上情况分析,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凿壁偷光的故事本身就是前人杜撰起来的故事,千年流传的一个谎言。不过我们也没必要认真,只要它能起到激励后人学习的热情就行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nshang6.com/23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