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解读《道德经》第一章185
——道可道非常道
作者:红岭浸道
小时候,我住在黄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村边就是渡口,有一条木船载渡过河的人们。船主是一位老船伯,大约六十多岁的样子,带着他的儿子,天天撑船,来往黄河两岸。
十几岁时,由于我常常到河边来玩儿,几年后,与船伯父子越来越熟识,跟老船伯的儿子“友儿”也成了好朋友。高中毕业后,由于在附近的中学担任代课老师,我还住在河边的村子里。于是没事的时候经常找船伯的儿子玩。
我觉得,老人非常有智慧,常常给我们讲一些很深刻的人生道理和处世之道。
更重要的是,有一位退休的老校长也常到河边,跟我们几个相处得非常融洽,他与撑船老船伯还是私塾时期的同学。他们两位教给了我不少东西,至今难忘。
有一次,船伯将船停在渡口等着渡河的过客,我就问老船伯:“水里也有道儿么?”
老船伯神秘地笑笑:“有,也没有!”
老船伯见我不解,就说:“说有,就是你能看见我们撑船从这儿到对岸去。”
我疑惑道:“黄河水这么浑,怎么才能看清水中的道儿?”
老船伯说:“没有人能看见水中的道儿,道儿在这儿。”他指了指自己的心窝处。
接着说:“别说是河水浑,就是河水变清,只要我不明说,一般也没人能看出门道儿。谁如果冒险撑船过河,很可能会出人命。道儿,就是门道儿,就是看不见的路。”
我看着老船伯,更不明白了:“有道就看得见,怎么会看不见呢?”
老船伯想了想,说:“别纠结有还是没有这样的说法,虽然它们名字一个是看得见的道儿,一个是看不见的道儿,其实这两个是一回事。在我们撑船人的心里,那个道儿门清,可是谁也看不见,即使是撑船的也常常说不出来。”
“太玄乎了吧?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怎么会有却说不出来呢?”我更疑惑了。
老船伯继续说:“在我们心里,道儿是有的;在别人眼里,是看不见的,是没有这个道儿的。别人眼里、心里都没有,可对于我们来说清楚得很。”
“谁清楚这个道儿,谁就能撑船渡河。可是清楚这个道儿的人,通常不可能说清楚。如果真说清楚了,就别干这行啦!别人弄条船也学着来渡客,那我们岂不饿死!”
老人说得有点儿激动:“撑船到我这辈儿已经三代了,我干不动了,就交给下一辈儿。难道我会让别人来抢子孙的饭碗?”
说完,他看着“友儿”,又自嘲似地笑了起来。我似乎明白了一点儿什么,也跟着他老人家笑。他儿子也笑了。
老人举了个例子: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明知自己没有足够的兵马,但他却神态如常登城弹琴;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是空城却不捉他;诸葛亮也心知司马懿明白自己是空城而不攻城。
其实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有自己的道儿,也明白对方的道儿:诸葛亮打曹魏是利用战争,目的在于凝聚蜀国人心;司马懿要的是长期掌握曹魏兵权,伺机取曹氏而代之,诸葛亮被俘或被杀,自己也将被曹魏取消兵权。
老人最后说:“吴小儿(我姓吴,当地对小辈称‘小儿’)哎,等到你们长大了,要做成事儿,就得把自己的门道儿藏起来,还要给人傻乎乎、没门道的印象和感觉。学学诸葛亮和司马懿吧。”
他儿子疑惑地问:“为什么要这样呢?”
老人以教训的语气说:“你表现出没有门道,既给人面子,也给自己留有余地,还能保护自己的饭碗,做人做事一开始就得注意这一点;而有门道本身,才是成事的根本。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有,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有’啊!”
我说:“这太别扭啦!”
老船伯拍拍我的肩头:“嗯,确实是别扭。但如果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就没那么别扭了:你掌握着门道儿,当你隐藏时,看着事情的变化就如看戏,妙趣横生;当你表现时,也非常清楚怎么做,做事效果一定很不错。好好体会这里边的奥妙吧,想理解社会上的一切,就得通过这个门儿!”
把下面的《道德经》原文与前面的故事结合着读一读,是不是感觉古文也很容易理解?
附《道德经》原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nshang6.com/20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