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庸的财务只能通过造假来美化财报,而一名优秀的财务可以通过准则来美化财报。
本文不屑于讲解财务造假的方式方法,所谓财务造假,就是子虚乌有捏造事实,并将捏造出来的记录在报表上,如签署虚假销售合同,再走一圈资金流水,账面记录为销售收入。
本文着重讲解的是,一名优秀的财务人怎么玩转会计准则,通过合理运用会计准则来达到想要的报表需求。
财总笔记一个还在坚持原创的财税号,一份只讲实学的财务总监笔记。
一份只讲干货的财务总监工作笔记!
如果觉得文章还行,欢迎点击关注
1 核算的基本程序
会计核算,所有业务都是遵循“确认-计量-披露”程序的。
会计确认,就是确认某项业务是什么。最终都会归属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中去。
会计计量,就是计算某项业务多少钱。会计分录都涉及金额,这个金额就是会计计量的结果。
会计披露,就是把财务报表和附注披露给所需的阅读者。
2 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能够提供财报美化的空间是里边蕴含着的“财务判断”。
既然是判断,那就可能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判断结果未必相同,能否美化财报取决于你能否做出最优的财务判断结果。
举个栗子
业务部门拿着3000元的餐费发票来财务部门报销,并告知应付会计这笔餐票是招待客户吃饭的花费。
平庸的会计在判断这笔开支时,如实确认为“业务招待费”,虽然没有错误,但是做得不出色,因为这笔帐给谁都能做。
好点的会计在判断这笔开支时,确认为“差旅费”,出发点是业务招待费无法全额在税前扣除,差旅过程也会发生餐费,如果做进餐差旅费就可以实现税前扣除了。
优秀的会计在判断这笔开支时,确认为“会务费”,理由是3000元一笔的餐费开支在差旅费中列支超出了差旅费管理办法的标准,导致合理性经不起推敲,所以这名会计请人事行政部门提供了一份会务签到表作为报销附件,将这笔费用确认为公司组织在外开会的餐费。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实现税前扣除,还能保证开支的合理性。
一张简单的餐费发票,在不同的财务手上,能够形成不同的费用,这就是“财务判断”的魅力所在。
再举个栗子
4S店的汽车
财务如果判断是拿来卖的,计入“库存商品”。
财务如果判断是拿来自用的,计入“固定资产”。
开发商的房子
财务如果判断是拿来卖的,计入“库存商品”。
财务如果判断是拿来做物业处自用的,计入“固定资产”。
财务如果判断是拿来出租的,计入“投资性房地产”。
同一个资产,出于你想拿来做什么用途的目的,可以计入不同的资产类别。
但是,谁又知道你的判断是否绝对准确呢?
比方说,如果公司想做大财报流动性去融资,财务可能更偏向于把上述资产判断为”库存商品“,增加流动资产的结构占比。
3 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能够提供财报美化的空间在于“权责发生制、会计估计、计量属性、核算方法”四个方面。
01 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核算时适用“权责发生制”,即根据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一项原则。
比方说,公司出售了一批商品,哪怕货款还未收到,也要核算为“主营业务收入”,因为这个时候享有了收款的权利。
又比方说,公司从银行贷了一笔款,按季度支付利息,但是每个月结账时也要提前计提“利息费用”,哪怕这个时候还未实际支付利息,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承担了付款的责任。
跟“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将严格按照收到款项确认收入、支付款项确认费用来编制分录,但是企业不适用这一套标准。
由于权责发生制的存在,给财报美化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意味着财务保留着可以计提一切尚未发生的收入和费用的权利。
举个栗子
税务会计在计算第三季度企业所得税预缴金额时发现,第三季度属于公司业务的旺季,实现了极大的利润,但是第四季度属于公司的淡季,可能会存在亏损。
如果第三季度老老实实按账面利润预缴完企业所得税后,第四季度存在亏损,需要在次年5月份前办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后,申请退税。
财务都知道,退税一是时间长,二是审查严,为了避免提前缴纳税款,减少被税务当局盯上的风险,这名税务会计可能会利用“权责发生制”来美化财报。
税务会计请应付会计提前计提一笔年终奖金,用于冲减第三季度的税前利润。
这是很合理的,为什么呢?
因为员工的年终奖是奖励员工一年以来的贡献而发放的报酬,所以当员工服务了3个季度后,企业已经产生了应付年终奖金的责任,虽然这个时候还不用支付,但是可以根据权责发生制来提前计提奖金费用。
【拓展思维】
如果公司想做大本年利润,可以把还不符合条件的收入提前计提,可以把应当计提费用的业务不作计提。
这不就是被很多上市公司玩得非常溜的手段吗?
要不是“权责发生制”的存在,哪会有这些操作空间呢?
02 会计估计
“会计估计”,从这个词汇我们就看得出来水分有多大。
会计估计广泛应用于资产折旧、摊销、减值、建筑合同按完工百分比核算收入等方面,赋予了利润调整的无限空间。
举个栗子
公司购置一台价值2000万元的生产设备。
如果公司的意图是要做大报表利润,财务可以把设备的使用年限估计长一些、残值估计大一些,这样每年的折旧费用就可以少一些。
如果公司的意图是想近几年把报表利润做小一些,便于后几年能够实现较大幅度的利润增长,财务可以把设备的使用年限估计短一些、残值估计小一些,这样每年的折旧费用就可以多一些。
再举个栗子
建筑公司签了一个工程项目,造价5000万元。
根据会计准则,建筑公司应当按照工程项目的完工百分比来核算当期收入,完工百分比可以按照成本法、工作量法、实际测定法来计算。
这个会计估计过程中,想当期多点收入,可以做大完工百分比,想当期不想缴纳太多税,可以做小完工百分比,毕竟也没人能看得出来工程真正的进度。
03 计量属性
会计核算有5个计量属性,分别是: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现值。
可以这么讲,除了历史成本是客观真实的金额外,其他4个计量属性都是“水货”,因为水分太多。
【知识讲解】
历史成本:绝大部分资产和负债均应采取历史成本来核算,如购置一部汽车,花了多少钱,就按多少钱来计量这部汽车的原值。
重置成本:盘盈的固定资产要按照重置成本来入账,也就是假设重新购置同样的资产需要多少钱,鬼知道呢?
可变现净值:存货需要按照可变现净值来进行后续计量,也就是存货还能卖多少钱再减去卖掉这些存货还需要花费多少成本,这个就是可变现净值。可是有谁能说得准存货能卖多少钱呢,每个客户的价格也可能不一样,每个时期的价格也可能不一样。
公允价值: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可以采取公允价值来进行后续计量,可以说公允价值是最不公允的,因为没人说得清楚究竟这货值多少钱,只能抓瞎。
现值: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弃置费、辞退福利补偿款等都可能涉及到按现值来计量。
现值指的是未来要收取或支付的钱,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把这些钱折算到当前值多少钱。财总就一个问题,折现率是多少?折现率都是瞎扯的,现值能准确吗?
举个栗子
公司拥有一栋厂房,主要用于出租,会计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如果公司每年的税前利润较高,管理层想减少纳税额,财务对该投资性房地产采取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样一来,每年都能计提折旧费用在税前扣除。
如果公司是上市公司,想通过投资性房地产来调节利润,财务对该投资性房地产采取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样一来,业绩好的时候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增值,业绩不好对时候对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增值,增值部分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影响利润增减。
04 核算方法
一项业务,有多种核算方法可供选择时,就有了美化财报的操作空间。
举个栗子
折旧方法: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工作量折旧法、年数总合法。
存货成本核算: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加权平均法。
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公允价值模式。
研发费用:费用化、资本化。
以上简单举例几个常见的多种核算方法的业务,财务选择不同的核算方法,将直接影响企业利润。
4 会计披露
会计披露能够提供财报美化的空间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举个栗子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如果我就是脑子钝,理解不到业务的实质,不按业务实质进行核算,而是肤浅地按业务形式进行核算,你能说我错了吗?我错了,你能知道吗?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我理解的重要性可能跟你理解的重要性不一样。你觉得应该披露的重点在我眼里不属于重点,我就不披露了,你拿我咋办?
各位小财迷,如果你想在核算方面成为大牛,就要学会美化财报的手段。而学会美化财报的手段,你就要对会计准则了然于胸。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nshang6.com/1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