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曲阳修德寺菩萨头像
隋
白石
残高17.5厘米
颈部以下及花蔓冠残缺。菩萨面形方圆,五官位置适中日郡刻具体,两眼微合作冥想状
该作品在准确把握人体结构的基础上造型,又超出了具体的人而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72、曲阳修德寺菩萨头像
隋
白石
高26厘米
颈以下颌。菩萨面形圆润,五官准确,戒三叶莲瓣式高冠
为初盛唐时期特殊冠饰的菩萨造型。

73 、地藏菩萨像
唐
灰陶
高6.8厘米 宽5.1厘米
地藏作比正形,半踟趺坐 右手发店五道光束,五道光束的另一端由上而下分别为附头光的天人、双手擎口月的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即六道中的五道,表现出地藏菩萨将要度尽六道众生的职能。
六道众生地藏菩萨造像多见于初盛唐时期,此像应属于这时期作品

74、曲阳修德寺弟子像
隋
白石
残高39.5厘米
足部缺失,第子结立,而形圆阵,五官清香,表情沉静
为一青年修道者形象

75、 力士像
唐
青铜鎏金
高12厘米
威武有力
力士跣足立,肌肉劲健,为初盛唐时期作品。

76、莲枝化生七佛像
唐
青铜鎏金
高11厘米
通体合铸在同一茎干分出的七枝莲花上,各表现出人化佛
为初盛唐时期作品.

77、 千佛板
唐
黄铜
高12.8厘米
座及一侧竖轴缺失,两侧的竖轴上原可能有用于开合的门,不座为后配,佛板上部铸出唐式庑殿顶与鸱吻正而身部铸出36尊结踟趺坚禅定印佛。背面边缘一周刻连珠纹,中间刻山岳形纹,山岳之中各刻二点划可能用来代表佛或修行者。这是一面罕见的千佛金铜佛板

78 、阿弥陀佛像
五代
黄铜鎏金
高24.5厘米

79、 佛像
辽
黄铜鎏金
高20.6厘米
◎佛结踟趺坐,右手前举,手指微屈似说法。面作长椭圆形.与内蒙古宁城大名城辽应历七年(957年)石刻佛像致 胸部袒露较多且有隆起感,继承了唐代特征,肩量较窄又明显有别于唐代造像。束腰座的莲瓣宽厚而舒朗,为典型辽代造像特征。
此像造型优美,铸造精良,是一尊难得的辽代金铜佛像,可能铸造于辽中京(宁城)或上京(巴林左旗)地方。

80、 禅定佛像
【元】
青铜涂金
通高61.5厘米
各部件分铸后焊接在一起在六角形束腰台座上表现出水池,池水中生出莲花、莲蕾、莲叶、佛结蹦跌坐在中央粗壮莲茎擎起的仰莲台座上,施禅定印,着右肩半披式裂袋面作倒梯形宽额细片,为典型蒙古民族特征实质上覆莲叶式华盖两肩饰莲蕾。佛两侧各有一块侍苦两边在细长莲茎擎起的仰莲台座上。
这是一尊所存十分有限的元时期造型精致的金铜佛像,值得注意的是该像通体用莲花莲叶装饰的意*,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现的14世纪前后女神像一致

81、姬名合家造佛像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
青铜
高21.5厘米
佛结踟跌坐束腰仰覆莲台座上,右手施触地印,着右肩半披式袈裟。座后到造像记∶"弘治十五年正月二十日造修 造善人姬名、妻薄氏,男姬惠,推测为释迦牟尼道相

82、赵亮兄弟造佛像
明正德六年(1511年)
青铜,涂金
高36.4厘米
佛结蹦趺壁束腰仰覆莲座上,结禅定印,着右肩半披式袈裟。座背而刊造像记∶“正德六年信工赵亮,弟赵和、赵云南造


83、王就都等造佛像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黄铜鎏金
高25.3厘米
佛结踟趺坐束腰仰覆莲座上,右手施触地印推测为释迦成道像。座后刊造像记∶“蝉县王就都信上造佛,杨代,麦程氏,男杨彦,嘉靖四十二年六月吉日进
峭县属于太原府,在今山西原平与代县之间。这是一尊珍贵的有造像人籍贯的明代佛像

84、 张才等造佛像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
青铜,涂金高30厘米
佛结踟趺坐在仰莲台座上,右手施触地印,座后刊造像记“万历十三年造 张才、田丰。◎推测为释迦成道相

85 、禅定佛像
【清】
木雕,彩绘
高13.3厘米
间宝珠缺失。佛结踟趺坐,施禅定印,作冥想状。


86、 佛像
【清】
清宫旧藏 紫铜
高19.3厘米
肉髻与白毫上原嵌镶的宝珠缺失。佛结踟跌坐,施禅定印,袈裟上嵌银饰植物云气纹样,胸前装饰璎珞的做法不同于普通佛像,是借用了菩萨像的表现手法
此像头部略大,但嵌银工艺精细,不失为一尊优秀作品。

87、 禅定佛像
【清】
白瓷,釉色光洁
高18厘米
◎佛结踟趺坐,施禅定印,作冥想状,着右肩半披式袈裟.
为清前期福建德化瓷制品。

88 、禅定佛像
【清】
青玉
通高27厘米
佛结踏跌坐伸莲台座上,施禅定印以开敷的莲瓣作为背屏,应意新奇。
为清中期作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anshang6.com/15712.html